表1 部分地段桑叶分布统计表
调查日期
调查地点
数量(棵)
调查人
5月4日
天鹤6村23幢第一门口
1
徐悦曦
花园1村28幢前面
1
夏正屹
5月6日
永安5村20幢停车场
1
苏梦龙、吴语涵
塘前路497号403室
1
范欣纯、孙耀东
5月7日
教师新村28路车站旁
1
包老师
天鹤7村小区第一排最后一棵
1
薛雨岑和爸爸
5月10日
永安2村14幢旁
1
李金阳
5月11日
人民东路贯庄小区26幢对面
1
王彦杰
麦德龙停车场旁
10
杨潇逸
贯庄高架桥下
1
徐欣怡
银都花苑1幢
1
包枫睿
峭岐电影院旁
50
金雨杰
天鹤一村14幢503室
1
严逸淳
大桥公园
1
徐欣怡
天鹤三村大门口
1
张静渲
PART
02
科学课:主题阅读会,提出感兴趣的研究小课题
第一课时,学习养蚕小达人“敬格格”制作的绘本读物《养蚕日记》,感知蚕一生的阶段变化。第二课时,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小课题。最终通过筛选、整理,比如“蚕怎样吃东西”“蚕怎样结茧”“如何辩雌雄”“蚕是怎样蜕皮的”“蜕皮前后有何不同”“蚕是怎样抽丝的”等。
PART
03
查阅资料,凭证领养蚕宝宝,为蚕宝宝的生命负责
当一切都准备妥当、尤其是时间节点差不多到了的时候,教师开始向每一名学生发放10只普通品种的蚕种,并要求学生认真填写领养证,回家后为蚕宝宝布置一个“温暖”的家,建议学生每组评选一个最佳“安乐窝”以示对蚕宝宝“家居”环境的“高度重视”。
养蚕进行时
PART
01
观察蚕卵和幼虫期的蚕
学习目标:学会观察蚕卵,知道蚕孵化的过程,掌握喂养蚁蚕的方法。
蚕宝宝产卵了,但肉眼很难看清它的样貌,于是老师带来了放大镜,指导学生从蚕卵的大小、颜色、形状等方面来观察和描述蚕卵,或者在纸上画一画蚕卵的样子。
学生说:蚕卵的大小跟米粒一样,它的颜色是黑色的,有的是淡灰色的。
有学生提问:“为什么同样是蚕卵,颜色会不同呢?”
于是,有养蚕经验的学生当仁不让成了“小老师”:颜色深的就是快要孵化出幼虫——蚁蚕了。
老师顺势追问“小老师”:“蚁蚕孵化需要怎样的环境呢?”
对于这个新的问题,“小老师”显然并无研究,但还是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:高温多湿!
学生说:蚕卵的大小跟米粒一样,它的颜色是黑色的,有的是淡灰色的。
有学生提问:“为什么同样是蚕卵,颜色会不同呢?”
于是,有养蚕经验的学生当仁不让成了“小老师”:颜色深的就是快要孵化出幼虫——蚁蚕了。
老师顺势追问“小老师”:“蚁蚕孵化需要怎样的环境呢?”
对于这个新的问题,“小老师”显然并无研究,但还是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:高温多湿!
PART
02
观察成蛹期的蚕
观察和学习目标:知道成蛹的蚕的外形特征,知道它的眼睛、翅膀在哪里。
观察成蛹期的蚕,教师原本的预设是这样的:先让学生称量一只茧有多大多重,然后将蚕茧剖开,对着光亮摇一摇、照一照,看看蚕在茧里是什么样子的,继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疑惑。
比如:
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?
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?
蛹会动吗?
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?
在剪开的茧里你还发现了什么,它可能是什么?
......
随后再让学生查阅资料自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。但是,偶尔发现美术老师徐海燕这个不一般的养蚕达人(徐老师三四年时间养蚕数千条,还在自家花园种了好几棵桑树,简直就是个养蚕专家!)后,科学老师决定请她到科学课堂,给学生讲讲她的养蚕故事。
PART
03
观察蚕羽化、交配和产卵的变化过程
学习目标:1.知道蚕吐丝结茧时身体的变化,了解蚕结茧全过程,学习并尝试制作蚕茧画;2.知道蚕蛾的身体结构,学会辨认雄蛾和雌蛾;3.知道雄蛾、雌蛾交配产卵的过程。
学生养的蚕有的已经停止进食,身体正在由青白色转为蜡黄色,直至半透明。
科学课上,老师把自己饲养的半透明熟蚕宝宝带进了课堂,告诉学生,是时候给蚕宝宝造个大小合适且稳固、便于蚕宝宝上蔟结茧的新房子了。
接着播放相关教学视频,提醒学生:当蚕宝宝开始吐丝结茧时,要仔细观察蚕宝宝结茧的情况;当蚕宝宝成功结茧后,可以在它化蛾出蛆、破茧而出前,将蚕茧放入热水中加热蒸煮,杀死蛾和蛆,再将其烘干,就能得到完整的蚕茧。
最后是课堂讨论,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:
怎样判断蚕宝宝要吐丝结茧?
结茧前为什么要给蚕宝宝建新房?
什么样的新房适合蚕宝宝结茧?
重点是如何为蚕宝宝建房以方便其结茧,思考用什么材料建、建多大、舒适度如何、做成什么形状等问题。
学生想到了卡纸、稻草等材料,想把蚕宝宝的家做成圆形、正方形,新房的大小只需比蚕宝宝大一些即可。
有学生提出疑惑:结茧时房子小,茧子的密度会不会大?两只蚕在一个方格里结茧会怎样?方格房和圆柱房结茧有何不同?
结茧后学画蚕茧画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,肩负着传承蚕茧画这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使命。
课堂上,美术老师通过范例讲解,让学生掌握了先用白色蚕茧做好剪贴画、再用水彩颜料上色的基本工艺流程。蚕茧画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。
学生制作的蚕茧画
观察蚕交配通常比较困难,老师给学生播放了视频,学生再次提出许多问题。
比如“是不是只有雄、雌蚕蛾才能交配?”“两只雄(雌)蛾会交配吗?”......
为此,老师设计了如下观察和学习任务:
1.比较蚕蛾与蛹的外形,找一找蚕蛾身体各部位分别是从蛹的哪些部位发育而成的?
2.找出雌、雄蛾的外形差异,学会辨别它们。
3.数一数一只雌蛾能产多少卵?仔细观察新卵的外形特征。
4.观察交配的蛾和没有交配的蛾所产的卵有什么区别?设计以上系列观察任务,旨在让学生掌握昆虫交配的一般规律。蚕宝宝的世界里,隐含着那么多的生命奥秘!只有认真研究过的人才能知道啊。
PART
04
体验抽丝
体验抽丝:让历史“照亮”现实,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和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。
学习目标: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,能自主抽丝。
设计学习任务:
1.通过量一量、称一称的方式,比一比谁的蚕茧最大最厚;
2.了解蚕丝的作用,预测一根丝可能有多长;
3.到蚕产品商店考察,了解蚕产品;
4.了解养蚕历史、一带一路等有关知识。
称量和预测属于数学知识的范畴,学生不在话下,上网搜集资料,了解到蚕茧大小由蚕宝宝的吐丝多少决定,而吐丝的长短跟吃的桑叶有很大关系;去蚕丝商品专营店调查,发现蚕丝产品有被子、丝巾、内衣等,制作工艺不同,售价也不同,真丝裙子的价格比较高,也很热销,因为夏天穿丝绸衣服很凉快。
老师在课堂上简单介绍了抽丝方法后,很多同学回家体验了抽丝手工,李金阳同学还专门写了一篇抽丝日记。
PART
05
养蚕经验交流
学习目标: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有关蚕的知识和自己的研究成果。
本活动学生分享了:
1.蚕经历了哪些变化?
2.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。
吴静雯就调查日记《蚕宝宝对不起》做了跨班交流,旨在提醒学生在养蚕时要注意细节,不能马虎;四(2)班苏梦龙同学的微视频《蚕宝宝成长记》、吴洲杨同学的美篇《我是养蚕小主人》也得到了大家的称赞。
分享,有着温暖人心、校正失误、鼓舞士气、鞭策前行的力量,它激励着学生更加深入地参与项目学习与研究,争取有自己的独特发现。
★欢迎全国更多的科学课老师把自己的教学心得和经验踊跃发给我们,让这里成为全国科学课老师们的加油站,更多内容请关注下方《加油!科学课》的公众号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