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在取代明朝后,继承了这一政策。作为少数民族政权,清朝面临着来自汉族的极大社会压力与反抗,因此社会矛盾异常复杂且尖锐。统治阶级对外贸易的扩大持有疑虑,担心中外频繁的往来可能引发反清势力与外邦势力的勾结,威胁到大清的政权安全。因此,清朝不仅延续了明朝的海禁传统,而且为了更好地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控,限制了外国商船只能通过澳门进行贸易,而广州则成为唯一的合法贸易港口。
1759年,清朝政府颁布了《防范外夷条规》,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。这个政策不仅是为了强化国家对社会的管理,还意图垄断对外贸易市场,遏制民间资本的发展。封建经济与商业经济的本质差异使得这种政策显得尤为重要。自然经济依赖于自给自足,周期性且容易控制,而商业经济则一旦发展,民间财富便会更加集中,社会交流也更加频繁,容易突破封建统治的约束,甚至挑战朝廷的权威。为了保护集权体制的稳固,切断中外贸易联系成为了清朝统治者的必然选择。
此时,清朝的商品经济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,它不仅对传统的农业经济形成了冲击,也加剧了封建经济与商业经济之间的矛盾。在这种背景下,清朝统治者决定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,尽量避免民间经济力量的过度膨胀,保持国家对资源的控制。
然而,在乾隆时期,清朝面临着内外夹击的困境。社会内部,由于黄宗羲等人的批判思想的传播,君主专制的弊端开始显现,民众的反感情绪逐渐加剧。而外部,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如果大规模流入国内,将使得原本已经积聚的不满情绪进一步激化。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流入和“睁眼看世界”的声音,很可能激起民众对专制制度的不满,从而加剧社会动荡,甚至可能引发民众的暴力反抗。
因此,清朝政府宁可继续坚持“闭关锁国”的政策,也不愿冒险让外来思想深刻影响国内。乾隆时期,虽然中国社会稳定,商品经济发展较为缓慢,农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,国家的自给自足使得外贸的需求不那么迫切,但闭关锁国的政策却限制了外部世界的接触,进一步让清朝在全球化浪潮中失去了竞争力。
总的来说,“闭关锁国”政策并不是清朝统治者的愚昧之举,而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必然选择。它反映了统治者保守的心态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深刻误解,也暴露了他们在面对历史大潮时的盲目自信。这一政策的坚持不仅加剧了社会的封闭性,也为清朝的衰败埋下了伏笔,最终导致了它在全球化时代的衰落和灭亡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